您好,欢迎进入程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网站!联系我们在线留言网站地图
手机版 |关于官方微信

18727982312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> 长安绿色校车领先节能行业

长安绿色校车领先节能行业

浏览次数:1143 发布时间:2015-01-18 21:57:36

  2014年3月7日,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“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”。这短短一句话,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公车改革将在今年内拉开大幕。根据有关消息,本次公车改革除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之外,还将优先考虑环保车,增设油..

  2014年3月7日,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“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”。这短短一句话,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公车改革将在今年内拉开大幕。根据有关消息,本次公车改革除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之外,还将优先考虑环保车,增设油耗和排放标准的新门槛。
 

  政府采购用车环保化带头推进绿色出行

  可以看出本届政府对公车改革的视野更加长远,不仅要控制量,刹住公车滥用的不正之风;还要注重质的变化,让政府用车成为社会绿色出行的典范。以机关领导干部的公车改革作为突破口,带动更大范围的政府采购用车的改革,另外也是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具体举措。
 

  我国的各级政府对公交、环卫、校车等公共服务用车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。这些车辆不仅与广大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,同时也与节能减排紧密相连。这次公车改革明确提出了优先考虑环保用车,表明了我国政府将促进政府采购用车环保化、节能化的政策导向。
 

  中国校车发挥后发优势节能环保未雨绸缪

  目前我国在公交、环卫领域正在扩大节能环保车辆使用的规模,我们已经可以在城市中看到很多新能源公交客车的身影,为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做出了实质贡献。与之相对应的是,在校车领域却鲜有这方面的消息。
 

  中国校车自2012年实现井喷之后,虽然目前增长有所回落,但专家估计未来5年内校车增速每年将达到20%左右,2014年国内市场销量预计为3.6万辆左右。美国现有4350万学生,乘用校车学生的比例为54%,现有校车44万台。若以美国为参照系,理论上未来中国将有50%左右的学生乘用校车,校车需求总量将在100万台以上。如果要建立如此庞大的校车事业,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、再治理的老路。
 

  中国校车虽然起步较晚,但是应当发挥其后发优势,不能走公交客车二次推广的覆辙。我国政府应当在校车的起步阶段,引导市场优先发展经济、节能、环保的校车车型。当前,我国很多地区都是初次采购校车,并且政府采购占到很大的比例。随着这次公车改革政策的出台,政府已经发出了优先采购环保用车的明确信号,相信将会对中国校车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。
 

  在市场层面,很多校车企业已经行动起来,向市场推出经济、适用、环保的校车产品。一方面适应中国校车市场的现实需要,同时也为环保校车的推广贡献力量。长安校车在该领域已经走在了前列。
 

  长安rmb底盘节能系统让绿色校车走向未来

  长安汽车集团下属的长安客车,在发展校车之初就确定了“安全、经济、适用”产品理念,造中国人坐得起的校车,做中国校车的普及者。
 

  长安校车拥有国内最大的客车冲压生产线,大量采用数控机器人,全面借鉴长安轿车的生产模式,大幅提升生产效率,保障制造精度,降低生产成本。长安校车比同类产品,成本控制上更为合理,性价比更具吸引力。
 

  同时,长安校车注重提升校车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提升校车轻量化水平,降低车辆排放,发展绿色校车产品。长安客车与清华大学合作,自主研发了“rmb”底盘节能系统,针对路、机、车匹配最佳节能设计,让长安校车更省油,并有效降低排放。
 

  长安客车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动力仿真软件,模拟实际路况,为客户提供最佳的动力系统解决方案。车内配置智能分析荷载元件,通过风扇功率控制,精确控制发动机运转温度,实现发动机最佳工况。通过构建有限元分析,分析整车应力变化,从而减少车身冗余结构,实现车身轻量化设计。目前该系统已经推出第二代,应用在新推出的升级版长安神童校车上,油耗同比下降15%。
 

  长安校车推进校车动力系统的多样化选择,实现国四排放柴油、汽油等多种动力总成的匹配,可节能10%以上,有效降低运营成本,并大幅减少尾气排放。
 

  政府公车改革的出台,展示了新一届政府根治“三公消费”问题的决心,也表明政府推广绿色节能汽车的坚定方向。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校车,应当响应政策号召,全行业共同努力发展安全校车、节能校车,让学生上学之路更安全,同时不增加新的污染,让环境更健康。长安校车为中国发展绿色校车做出了自己的努力。

版权所有 程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  备案号:鄂ICP备18018938号-31  公司地址:湖北省随州市南郊平原岗

管理入口

在线留言 18727982312(微信同号)